English

以精品战“退货”

2000-05-1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于静 我有话说

在今年的图书市场上,各个出版社都受到了退货大潮的冲击。大家都已经认识到,稳定市场、追求真正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有占领市场能力的精品图书。为此,许多出版社都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战略。

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聂震宁提出了“细分精品”的概念。聂社长认为:“图书的精品概念是根据不同的人的需要而制定的。通俗类图书中金庸的小说就是精品,而收藏类图书也可以出精品,《牵手》也可以称得上是女性文学中的精品。但是,单纯为了获奖而制造的图书却不一定是精品。雅俗共赏的图书毕竟是少数,图书的针对性是很强的。就我们出版社来说,那些能够稳定和守住读者群的图书必须也一定是精品。《简爱》在国内大概有15个版本,但是我们的名著名译再加上适合学生和老师的价格,就成为了读者选择图书的重要因素。”

的确如此,金盾出版社的李岩社长也这样认为,“以前的精品图书是依靠作者来扬名的,而现在则需要通过读者的严格把关。”

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主任乔还田则提出了“精品图书需要专家化编辑”的说法。“由于我们主要出版学术书籍,所以对编辑的要求特别高。编辑必须在该领域做大量的调查研究,判断书稿和专家的价值,确定选题,还应给专家建议书籍的写作方法。由于现在常常出现主编只‘主’不编的情况,所以我们的编辑还必须不迷信权威,真正对书负责。”

在拥有高水平编辑的基础上,还需要有实用的制度和新的出版理念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宋焕起就提出了“项目负责制”和“精品是作品”的想法。“项目负责制是说,出版一本书时,用人权、财权、宣传、策划和营销都应由专人全权负责。与此对应,出版社应该有一个‘监理机制’,对所有自己出版社的出品进行最后的把关。”而“精品是作品则是读者和市场对图书提出的要求。现在,读者已经把书当作作品在审视和挑选,书籍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作品。责编必须有创造和玩味的意识,有审美意识。书籍从内容到装帧都必须用‘美’而不是‘奢侈’或者别的标准来要求。”

谈到体制,开明出版社社长焦向英深有感触地说:“出一本精品容易,出一批难,出精品必须有机制去保证它。出版业一直没有根本改革,我们自身的改革积极性不高。然而,精品实际上是一个优化选题的问题,而优化选题实际是优化人才的问题。出人才优化人才是目前出版社最根本的问题。我们曾经接受应届毕业生进行虚拟教学的培训,效果很好。可惜,都被网站高薪挖走了。出版业也应该借鉴IT业的经验以保持出版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。”

华夏出版社的刘力副社长则将精品和出版社的品牌创造联系了起来。“精品概念的产品导向性太强了,而品牌战略是市场驱动性的。质量不一定是最好的,但是是市场需要或已经承认的。能够自然的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。所以树立出版社自身的品牌比单纯地出版精品更加重要。出版社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生存,进行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原始积累;然后在成长阶段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,提高效益;而发展阶段则是利用已经形成的品牌来扩大规模,时刻注意自己的品牌效益。所以我们常常说‘增长不等于发展,不增长不等于没发展。’”

众出版社都制定了良好的策略来适应和创造市场,但关键还在于实际操作中时刻以市场为出版行为的标准,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